(本网讯 记者 梁文郡 摄影 韩姝琪) 2024年12月5日下午“从经验到审美——非遗视角下岭南舞蹈的当代转化”讲座在陈熹音乐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仝妍教授主讲,我院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仝妍教授从“经验:岭南舞蹈的文化记忆”为首,指出了“非遗”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的审美意象嵌入当代空间,从而使得非遗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强调非遗在精神上的持久性与传承性。仝妍教授继续以丰富有趣的经验例子,为大家解释了“非遗舞蹈”以区域性传统舞蹈通过汲取现代资源获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以区域的差异性、本土化对抗现代化、全球化的同一性,她以数据统计说明,广东省是非遗文化资源较多、国家非遗舞蹈中贡献较大的省份。以潮汕“英歌舞”的传承传播为例,表示“非遗舞蹈”在现当代社会中民众传播的积极性。
仝妍教授从“审美:岭南舞蹈的艺术呈现”讲述了老一辈舞蹈家梁伦先生的作品《阿细跳月》登上大舞台后,《红旗插到彝山上》、《鲤鱼舞》等作品逐渐被世人看到,再到黎族之母陈翘先生所创作的《三月三》、《草笠舞》等舞蹈作品的呈现,从生活到舞台,从舞蹈形式中识别民族非遗文化的风格特色艺术化。以《沙湾往事》、《醒狮》、《龙·舟》多个舞剧类型讲述了传统文化通过身体参与而进入现实空间,从而使得历史经验的原生形态在“空间-心理”的机制作用下转化心灵体验的意象形态。仝妍教授以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几字来解释全球化场域中的文化自觉,表达中华民族舞蹈的文化共生以及岭南舞蹈的文化共生。
最后的提问环节,应对同学们的几个专业性问题,仝妍教授表示在我们岭南地区的舞蹈专业学生在民族民间的课程学习当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地方区域性的非遗舞蹈教学,学习接触更多的经过脱育和改造后的岭南舞蹈,透过岭南舞蹈的学习更全面了解关注自身地域文化。创新是在基于舞蹈艺术的审美改造上,在舞蹈创作的素材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创作转化,在岭南舞蹈的创新中我们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展开,并且可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及各种不同方式路径对此进行传播。
仝妍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非遗舞蹈文化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深受我院同学与老师们的喜爱。